胆碱酯酶介绍及临床意义

2016-12-28

 

  胆碱酯酶根据对底物特异性的差别可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拟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分布于红细胞、肺、脾、神经末梢和大脑灰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迅速水解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拟胆碱酯酶分布于肝、胰、心脏、大脑白纸和血清。它的生物学功能未明。


  1.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2. 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使胆碱酯酶活力大幅下降,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


  3.在外科手术中由于胆碱酯酶对肌肉松弛药有灭活作用,因此胆碱酯酶活性检测常被作为手术前诊断的一部分。



内容来源于检验视界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你了解前白蛋白(PA)吗? 返回列表 话说产检甘胆酸(CG)的重要性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