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昨天,五部委发文控费,今后将把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情况与医院各类绩效考核挂钩。然而真的有效吗?恐怕还得走着瞧。
11月6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医药局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意见》明确规定,今后将把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审准入、财政拨款预算安排、院长年度绩效考核、医务人员的评优、绩效工资分配等等挂钩,看起来是要下狠手的节奏。然而真的有效吗?恐怕还得走着瞧。
不可否认,近年来公立医院费用增长过快,确实是个大问题。一方面稀释了国家的巨额医改投入,让老百姓难以感受到实惠,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也频现崩盘危险。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解决,很可能会成为压死新医改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控费确实很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是,从本次控费八项措施看,似乎并没有找到费用过快增长的“病根”。
一是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采取的办法是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的跟踪监控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除了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外,其他作用不大,因为都是曾经用过的老办法。
二是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
三是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实际上这一“严禁”基本上只是说说而已。
四是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采取的办法是集中招标采购,实践证明,这办法不行。
五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没有任何新意,只有一点就是把“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在符合型付费方式中明确“以按病种付费为主”,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实际上,谈何容易?!
六是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方法还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那一套。在降低药占比方面,提出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实际上早已经被业界不当回事了。
七是构建分级诊疗体系。采取的办法还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三级公立医院要逐步减少和下沉普通门诊服务等,实际上并没有切实可行的“硬”措施。
八是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
实际上,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医药费用负担重,从根本上讲是家门口缺乏信得过的医院,而医院信不过关键是没有好医生,如果新医改能够解决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河水就清了。当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强了,起码可以完成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有的功能和任务了,基层就可以完成40%以上,县域内完成90%以上的病人诊疗,那么大医院还有什么扩张的理由?还有什么不回归自己的治大病治疑难病的定位?
当然好医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除了基层没有吸引力的薪酬、没有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之外,还有落后顽固的人事薪酬制度、医院等级评审制度、医院管理制度等。新医改以来,强力推行并顽固坚持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极大破坏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很多优秀的医务人员纷纷逃离。而在八项控费措施中,很多还是在坚持集权与控制,因为无论何种措施,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都不可持续。君不见,11月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2014年卫生计生统计公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20441万人,比上年增加1226万人,增长6.4%。在2亿多住院人数中,医院15375万人,占75.2%,比上年增加1368万人,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减少207万人。难道不能说明看病贵贵在哪里吗?
由此可见,群众目前反映的看不起病,不能只从公立医院“控费”一点着手,强基层才是最根本的,否则控费肯定控不住,分级诊疗也会泡汤,因为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医生要吃饭,这是刚需,如果有关权力部门始终只是发发文件敲敲边鼓,不放弃自己“抢”去的权力,不下决心去找到“病根”,治病求本,再多的文件也一满的不顶用。但不可否认,今次下发的《意见》,“退退烧”治治标还是完全可能的,但更担心的是把“烧退了”当做“病好了”,那更可能会误了大事。
作者: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