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值夜班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2015-08-31

  非常荣幸,医院三次送我去台湾某医学中心学习,每次一个月,医学中心是台湾医疗机构的最高等级。目前台湾不承认大陆的医学教育和训练,所以我只能临床观摩。跟值夜班,其实就是看他们各级医师分别在做什么。


  对照国内大医院的值班制度,他们的住院医师是一线,要守病房,住院总医师是二线,负责把关、会诊等,主治医师在人手足够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在医院值班的,在家里备班,只有在住院总也搞不定的时候,才会出马。原则上对住院总要求是要能处理绝大部分医疗情况,因为住院总培训结束后,就该能胜任主治医师的工作,要独立进行诊治了。


  台湾的分科是,心血管外科是外科下面的亚学科,包括大陆心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范畴。我跟值住院总,学习了很多心血管外科的医疗处置,也从临床角度感受了台湾当下的医疗氛围。


  我跟值的这个夜班最重大的一个病例是一例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55 岁,发病后在金门当地即诊断成立,远程会诊请求被接收后,传输医疗资料包括 CT 影像、实验室检查。住院总研读后,决定同意直升飞机转送病人过海,拟行急诊手术。手术人员,包括备班主治医师,专科手术护士、麻醉,体外循环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立即开始准备。病人约三小时后到达急诊室,与转送人员交接后,马上完成必要的医疗文书签署,住院总对患者妻子说 了下「我们会尽力帮忙救命的」,即送手术室手术。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罹患危急重症的病人,比如累及升主动脉的 A 型主动脉夹层,在发病后头几天,每过一小时就会有 1% 的病人死亡。这样的病人总会让我们神经马上紧绷,迅速告知病情、发病危通知单。医疗处置呢,如此夺命的病情,救还是不救,能不能救?


  有些同仁说,本院医疗水平有限,这样的病例要尽快转走。但常碰到的困惑是,家属不一定会信任医生对于病情凶险情况的描述。「医生推病人」,「吓唬家属」之类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流行,且大众也可能只是不信任当地的诊断水平,继而犹疑。那病人万幸已经到达有手术能力的医院,急诊手术也常是很困难的。


  撇开医疗人员需要准备等因素,一如国内开展急性心梗急诊 PCI 中的瓶颈,更多的耽误掉的时间是在与病人家属反复沟通和筹集医疗费用上。医疗费用问题,确实让医生很是焦头烂额。医患沟通,除了知识的传递外,更重要的是信任。


20150831105122 d64b1

  最近热映的《滚蛋吧,肿瘤君!》中男神梁医生与熊顿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我负责治病,你负责相信我」,这句让病人倍感安心和抚慰的话火了。现实中,家属或病人也有说「医生,我信任你」,我个人在听到这样的言语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而非信任。


  甚至有医生会回话,「你不要相信我,我自己都不相信手术后一定会好」。因为患方那句信任医生的话,在医方看来有时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良好的治疗效果的过高期望。我接受过的多次医患沟通培训,常强调的一点是要降低或者至少控制患方过高的期望。


  合理的期望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像 A 型主动脉夹层这样的病情,甚至远没如此危重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常在说「人财两空」。我谈话时更狠,措辞是「因为病情如此危重,人其实已经空了,如果你们能承受财也空的结局,那就试一试」。确实,虽然医疗实情是「有时是治愈」,但「总是去安慰」却稀少了,患方可能也就感受不到医疗的本质只是「常常是帮助」。「帮助」才应该是合理的期望,但我们却常让病人和家属感受不到「帮助」,如何「信任」?


  台湾民众信任医生除了确实是感受到了「帮助」外,另外很重要一点是他们信任的对象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因为有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体系,且「全民健保」的有力保障,也免除了经济上的重负。少了很多妨碍的犹疑和障碍,救命才能如前述的那个 A 型主动脉夹层病例那样顺畅。


  我想,依然坚守白袍的同仁总还是心怀善望,能多救一个人也是一种幸福。为了多些幸福,让我们多创造一些信任吧。

【健康知识】如何预防和治疗脚... 返回列表 生命拯救边缘 一次惊心动魄的...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