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热点】二级医院将被架空?

2015-04-23

【导读】广州近几年都在发展基层医疗,引导更多的居民到基层就诊,本月医保新政的实施,目前看来是一大助推器。本月1日广州实施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报销的新政策后,记者走访发现,各级医院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基层医疗机构医保门诊统筹的定点量和门诊量俱升,更频频接到大医院抛出的合作橄榄枝。而二级医院在新政之下成为夹心层,门诊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至于三级医院,同样面临门诊量流失的压力,需要出招优化服务。

506 ef3a4

社区医院 门诊量增一两成 医生有时要拖班

早上9时左右,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外,有六七拨患者在等候。记者发现,有的患者只需等候两三分钟,有的患者跟定心水医生,就需要等候10~20分钟。以前基本上一来到就能看上了,但现在要等等。不过这里方便啊,拿药也比大医院有着数一名婆婆对记者说。

社区医院看病等候时间长了,是患者的普遍反映。记者了解到,进入4月后,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普遍有一至两成的升幅。荔湾区南源街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庞健介绍,今年在该中心定点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了50%,门诊量增加一两成,最多的一天门诊量达800多人次。华林街社区卫生中心今年头3个月在该中心定点的人数已达6000人,而去年全年只有4000多人,门诊同样有一两成增长。

逢源街社卫中心副主任张丽透露,中心的医保定点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日门诊量从250~300人次增加到如今的400人次左右,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有时候医生也要拖班了,就是到了下班时间,还有没看完病人。这种情况以往较多出现在大医院。最近医保政策宣传得多,有的市民本来只是想来办定点的,后来发现社区中心也不错,小病就留下来看了。中心的吕医生表示,新增患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不愿意浪费太多时间到大医院排队,感冒发烧就选择就近来看。

二级医院 新政后“被架空” 医保报销比三甲更抵

在门诊统筹新政后,在一些医联体中,基层医院和三级医院的联动成为重点,不少二级医院感到被架空,因为它们既不能作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小点,但作为大点,实力又不能与三甲综合医院抗衡。因此,它们的门诊病人流失量最大。

我们现在成了夹心层新政实施后,医院的门诊量就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荔湾区某二级医院医保办相关负责人不无苦恼地说。据介绍,早在新政实施的前一个月,该区级医院就出现了突击选点情况。“3月,新增选点量就将近3000人次,比往年同期增加90%,总体的选点医保参保人保持在3万人规模。

但到41日后,医院的门诊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41日后,门诊量比同期下滑了15%左右,撇开清明节假期门诊量下降的因素,新政后实施的大小点选点后转诊机制,确实让社区截流了许多二级医院的患者。

其实,和三甲医院比较起来,我们在医保报销上还是存在一定优势的。上述相关负责人说,比如住院起付线只需800元,退休人士甚至只需560元。职工的报销比例更是达到85%89.5%,比三甲医院多出了10%15%的报销比例。

此外,由于医疗机构的分级不同,二级医院的相关收费包含药费定价,比三甲医院还低一成,二甲收费是三甲的90%

目前,对于二级甲等医院而言,需要承接好社区转诊上来的病人,一方面也需要做好能做的门诊特定项目、住院医保的服务工作。这两大类型,是没受门诊统筹新政影响的。她说。

三级医院 面临门诊量下降压力 出招优化服务

医保新政下,三级医院的情况如何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曹杰坦言,广州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医院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目前政府引导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就诊下沉到基层,大医院也确实面临一定的门诊量下降的压力,市内已经有大医院出现了这种趋势。作为大医院需要继续优化服务和管理,做出口碑。

荔湾区卫计局局长顾湘认为,基层医疗分流了大医院门诊量后,可以减轻大医院专家的工作负荷,每个病人就诊能得到更耐心、细致的诊断,对大医院提供优质服务也是有利的。

记者观察到,大医院专科号一向供不应求,加上有不少不受医保新政影响的外地患者就诊,短期内专科门诊或许未见分流效果。一省级大医院心内科专家透露,这几天看门诊还是看到口干门诊量暂时没有少,估计专科的影响相对会小些,但以后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如今在社区医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可达八成,而大医院仅45%55%。随着基层医疗的发展,一些对医药费价格敏感的群体或许会逐渐倾向于小病到基层,就医的便捷也能吸引更多事务繁忙的人。因此,在目前医疗定价服务定价未能完全反映其价值的背景下,大医院也感到有鸭梨

就在医保新政实施前后,广州不少大医院都纷纷启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的医联体,并提升优化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定大点、定小点一站式办妥服务,推出周末门诊等等。

大医院抛出橄榄枝 小点传资料给大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的另一变化,就是大医院和它们的合作更紧密了。医保新政策出来后,就有几家大医院主动和我们联系合作,也加大了帮扶的力度。比如,如果社区患者想在我们有合作的大医院定大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患者的资料传给大医院,帮他办理定大点张丽说。

也有社区医生说,以前难免觉得在社区工作地位较低,但近期感觉情况有了起色,因为有不少大医院纷纷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疑问1:人手、技术能否跟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以外,还要负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等,多年来都有人手不足的问题。门诊量的增加更突显了人手的短板。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苏诺介绍,中心的出诊医生如今每天要看六七十个病人。

而华林街社区卫生中心,共60多个医护人员,有20多名全科医生,社区的人手已是满负荷工作,有的受欢迎的医生,一天门诊量达到接近100人次。

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否能跟上增加的门诊量?荔湾区卫计局局长顾湘坦言,目前社区医疗的承载能力依然有限,欠缺优质诊疗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有效的分级诊疗,社区配了DR没有人照,照了也没人看得懂,目前不少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联体签约,大医院提供技术和诊断支持,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有效方式。

门诊量增加有利于社区医疗的发展,但工作量增加、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提高,可是社卫中心实施收支两条线,长此以往会否影响医生的积极性?张丽说,中心内部的绩效考核中,门诊量大的医生会多劳多得,但始终还是在中心内部同一块蛋糕中来分配,因此,中心也要有绩效考核,这样做得好的中心的蛋糕就会变大。

疑问2:成为大医院“转诊中心”?

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日前在微博上表示,希望不要使基层医疗服务点成为定点大医院的转送登记点。有的社区医生坦言,部分市民就是冲着开转诊单而来。

其实这种看法是个误区。新政策就是希望引导大家,让大家知道原来小病小痛是可以在社区解决,不需要再到大医院了,社区看病方便,药价便宜,报销比例也高。逢源街社卫中心的吕医生说,遇到不理解的患者,医生为此往往需要多花些工夫去解释。

有大医院管理者则表示,除了患者病情要求外,也不排除会出现个别转诊把关不严的情况。基层的医疗技术水平未必很高,激励机制相对不足,不排除有的医生怕担风险,稍微重一点的都往上转。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曹杰认为。

另外,尽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选取40%的非基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少药的问题,但仍有市民由于用药习惯的不同,需要转诊到大医院。

张丽认为,即使有的病人一开始是奔着转诊到大医院而来,但是社区医院也在不断发展,相信能靠水平和服务留住病人,当发现到小病可以在基层解决,很多人就不会再执著于一定要转诊到大医院。

来源:广州日报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绝密,马云健康产业规划图曝光... 返回列表 【医学前沿】革命性生物测毒技...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