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究竟有何用?“健康人”是否需要定期做血常规?

2017-01-26

15102143 8d5de


  相信这世上所有病人或健康体检者,做得最多的一项检查就是血常规了。几乎每次去医院,都会被要求抽血做化验。这项检查为何这么重要,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报告,那一个个或升或降的小箭头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些不正常的指标,在医生眼中并没有得到重视?相信每一位拿到血常规报告的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问。今天医生就给大家介绍血常规报告要怎么看。


  血常规主要化验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液里面究竟有些啥?


  血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另一部分是非细胞成分,指的是血浆。看,这是一管新鲜血液经过离心之后得到的分层情况:


270315102150 1c92f


  我们看到,下层红色的就是细胞成分,上层黄色的就是血浆。而血常规化验所需要的成分,就是下层红色的细胞。


  和“红”有关的指标


  如果一系列的指标名称都含有一个“红”字,表明他们都跟红细胞相关。所以这一系列最常用于评估贫血等病。

  医生们最最最想看的就是“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浓度”,俗称“血色素”了。此外,血细胞比容(Hct)也有类似作用。


  至于箭头,

  “↓”常表示各种贫血,包括急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包括孕妇及青少年因机体需要而增加血容量,造成血液稀释等生理性原因。

  “↑”则表示血液浓缩或因缺氧而促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以贫血为例,大部分贫血可分为以下几类病因:

  造血机器故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科疾病),

  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

  成品破坏(溶血等),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肿瘤引起的便血等)。


  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贫血呢?这时候医生就要结合病史并分析其他和“红”有关的指标了。


  例如,“网织红细胞(Ret)”是红细胞的前身,生成不足的贫血往往会标明“Ret↓”;如果贫血伴“Ret↑”,则可能贫血是因为大量失血或红细胞受破坏导致的,此时骨髓知道体内缺红细胞了,赶紧动员造血,所以未成熟的细胞增加。


  而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往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几个指标都是“↓”的。


  至于红细胞增多的情况,大部分是暂时性的,不会遗留下什么不正常,所以不必担心。但是如果红细胞持续性增加,可能提示血液系统肿瘤。


  含有“板”字的指标


  这一系列的指标名称都含有一个“板”字。表明他们都跟血小板相关。医生一般也是从生成不足、消耗过多、破坏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


  例如:白血病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很低;而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的多,血小板也会很低。


  而“Plt↑”有生成过多和反应性增高两大方面原因,常见原因有急性感染后、脾切除术后改变、白血病等。

  白细胞大家族


  那么剩下的指标都算是白细胞大家族的成员咯。


  白细胞(WBC)的增加或减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其次是淋巴细胞。


  白细胞各种组分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占所有白细胞的50–70%。


  大部分科室的医生主要用WBC来分析感染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升高常常对应不同类型的感染,因为WBC里的各种成分都有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细菌感染会让前线兵种中性粒细胞升高;

  但是病毒感染能绕过前线兵种,直接挑战炮兵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算是特种兵吧,只是在面对疟疾、结核等几个敌人时才出马;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战士,对于寄生虫感染常常积极升高应战,但是它有时候也会对一些本来无关紧要的刺激过度亢奋,引起过敏;

  至于嗜碱性粒细胞,他政治立场不坚定,常常挑拨离间,它的升高常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攻击自身。


  而白细胞和这些组分的降低,往往提示破坏增加或生成障碍,见于重度感染、化疗、自身免疫等。


  故事新闻里最常听见的白血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血常规发现,白血病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升高,通常是几十倍的升高。


  化验结果需要综合判断


  除此以外,医生还常常关注红细胞沉降率(ESR),如果"ESR↑",除了在月经期、妊娠、高龄等情况之外,还见于细菌性炎症、风湿、结核、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


  综上所述,病人往往一个简单的不舒服,在医生眼中就有好几种可能,一个血常规化验能给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出,有些指标检测结果不在参考范围内,但它实际上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或者很多特殊生理情况下也会造成指标“异常”。


  所以,您看到自己的血常规报告时,不必因为几个异常的箭头而惴惴不安,人体的健康不是单单看几个客观的数据就可以判定的,还要根据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必要时还要做更深入的检查。


  【延伸阅读】


  “健康人”是否需要定期做血常规?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张时民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花钱防病”的重要性。有资料表明,在体检者中发现较多的疾病有: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宫颈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肿瘤、胃肠肿瘤、溃疡、胃肠息肉等。糖尿病、脂肪肝、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白血病等也有发现。


315102158 24fc8

 

  目前各类医院以及体检中心都广泛开展健康检查,建议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早期发现身体异常、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因此在定期的健康体检中,每年能够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对了解身体整体的基本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可在身体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及早发现和治疗某些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最基础的检查,而且检测速度快,应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迅速测定并得出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检查中各种数据的改变往往给临床医生以启发和提示,根据健康体检需求而设计的化验项目,多与高发病有关。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改变,例如贫血检查最基本的数据就是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等指标。消化系统疾病会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而肾脏疾病则可导致肾性贫血,月经量过多的妇女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对了解身体近期内是否有炎症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有些恶性肿瘤也会在血常规检查中留下痕迹。患有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可通过白细胞分类做初步筛选,如经常出现乏力或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等问题,要了解是否和粒细胞减少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与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有关。


  检查血小板可以初步了解自身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经常出现口腔、鼻腔出血和皮肤出血点增多的人,或磕碰以后容易在皮下出现明显的淤血或紫斑的人,更需要注意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数量,这都需要做血常规化验。血常规检查对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最有帮助,例如有口腔出血、鼻腔出血、高热,或妇科疾病和一般内科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血液细胞明显异常。及时将这些患者转诊到血液专科进行深入检查,对早日发现和治疗患者,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部分内容来源于兰世亭,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正确看待尿糖和血糖之间的情感... 返回列表 过敏原检测——真的是结果不准...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