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测中AT3究竟是什么?

2016-08-16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 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肝素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抗凝血酶Ⅲ临床意义


  AT3主要用于易栓症肝素抗凝治疗监测

 

  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以及急性出血期等。


  2.病理性降低:

  (1)先天性AT-Ⅲ缺乏症。

  (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定以及肝素治疗或使用ATⅢ浓缩制剂投药时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

  (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学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Ⅲ生物活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Ⅲ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雨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妊高症等。

  (4)ATⅢ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内容来源于三六三医院检验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人民日报发声:这事错不在医生... 返回列表 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窥探病情发...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