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知道的血常规“内幕”

2016-05-13

  宾夕法尼亚洲的内科医生帕金斯博士说:“如果这时有一个30岁左右,又是第一次到我这里来的病人,那我一定建议他做一个血球计数测试(血常规)!”血常规为何如此重要?为您来一一揭秘: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细胞部分,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液是遍布人体的“运输和供应系统”,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医生常将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可以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由它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会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而肾脏疾病则可导致肾性贫血,月经量过多的妇女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肿瘤病人特别是放化疗的病人在骨髓抑制时往往也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而当白细胞数量或形态有较明显的异常,结合临床也需考虑白血病的可能。肿瘤患者常进行放、化疗治疗,但放化疗会造成血液系统损伤的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呈不同程度减少,但停止治疗后可自行恢复;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骨髓抑制。而白细胞显著减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病菌就容易趁机侵入,甚至继发严重的感染,因此肿瘤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对白细胞做到“心中有数”。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后、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脾亢、肿瘤病人放化疗后、药物中毒等。肿瘤病人在出现骨髓抑制三系减低特别是血小板减低时应给与重视,当血小板降低的太多(<6×109/L),有可能造成大出血休克或颅内出血死亡。


  目前,不管是采手指血还是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都能较方便快捷的取得结果,也是临床医生必不可少的辅助性诊断方法之一,当然,若要确诊,还需要医生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内容来源于天津肿瘤医院检验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假性减少有... 返回列表 全面解读「C-肽」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