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升高,真的是感染吗?

2016-03-14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但是不一定是感染,今天我们就其中的中性粒细胞(N)来谈谈其升高和降低的原因。


  1、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40~0.75(40%~75%);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0~6.30)×109/L


  (等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


  2、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


  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3、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①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中性粒细胞升高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


  ③急性溶血


  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④急性失血


  可能与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血细胞释放有关。


  ⑤急性中毒


  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


  ⑥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


  a.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


  b. 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c.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AML、CML。


  4、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称粒细胞下降;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称粒缺。


  ①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流感、麻诊、风诊、肝炎。


  细菌: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


  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


  ②血液系统疾病


  AA、粒缺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贫血、PNH。


  ③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


  ④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⑤其它 SLE、过敏性休克。



内容来源于医学之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结核e书屋--生殖系统结核的一... 返回列表 尿红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