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矛盾从何而来?

2015-10-28


导读:身为一个麻醉医生,我想说,在围术期的准备方面,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矛盾很常见。

 

  前几天发生的四川一外科医生,因术前准备问题打伤持不同意见的麻醉医生一事,在圈内热传。同时,大家开始讨论为何外科医生、麻醉医生之间容易出矛盾。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我想结合实际工作,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安排手术的时机和流程上

 

  许多时候,外科医生总是想着将病人收入院后尽快检查安排手术,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病人的增多,手术难度的增大,术前需要检查问诊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外科医生要负责病人住院期间的一切诊疗活动,难免精力有限,在检查准备上有所疏漏,此时麻醉医生作为术前为病人保驾护航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凸显。

 

  例如有各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的用药史,控制情况,是否要停药或者调药;抗凝药物的凝血检测,对麻醉方式选择和手术的影响;根据需要再做的各种心肺功能的评估,难以发现的是个细胞瘤的触诊,测血压,扩血管药的术前准备需要两周;小儿短小手术虽然简单,但一旦受凉呼吸道感染或者被家长偷偷喂了饭,如上种种情况都需要推迟手术并积极处理。


  第二,麻醉和手术方式选择的矛盾

 

  好不容易都准备好了,该上手术一起合作了吧,等等!问题又来了:比如前几天我值班接到电话,十几天大的低体重新生儿,肺炎,颈部肿块,需要取活检,电话中外科医生建议曰:给点药就行,很快!

 

  然访视病人发现肿块极大,在颈部已经溃烂感染,并且有压迫气管影响呼吸的表现,遂告知家属需要全麻插管,且患儿太小肺炎未完全好转,术后需要保留气管插管到监护室上呼吸机治疗。外科认为此乃小题大做,并告知呼吸机已经用完,我检查必须调来呼吸机才可以开始,就这样在矛盾纠结和患儿家长的哭声中完成了这例“小手术”。


  第三,工作性质节奏和思考方式的矛盾

 

  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需要面对全医院所有外科手术,有些还有门诊急救和内科无痛诊疗以及ICU的会诊管理工作,而外科医生常常是谈完手术协议书就可轻装上阵,潇洒的空手而来,催促麻醉快接病人。特别是在夜间值班急诊,我正在做五官科的支气管异物手术麻醉,普外科的肠套叠和胸外科的闭式引流已经准备好了正催促呢,你还要换房间准备,看病人准备药品设备,还有手术室护士的器械准备等等,都是你身边的工作,似乎就是你在拖,如果遇上个禁食不够、检查不全、困难气道等意外情况,一屋子的人盯着你自己,简直是“全民公敌”啊!


  第四,容易存在推诿扯皮情况

 

  由于手术需要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两方合作完成,一旦出现问题纠纷,往往责任难以分清,存在推诿扯皮情况。

 

  例如新生儿肠坏死手术,患儿一般情况极差,术前四肢湿冷,皮肤发绀,多器官病变,靠多巴胺维持血压,带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若不进行术前详细检查评估风险和告知家属,冒然上手术台,一旦出现意外,有些外科医生会认为是麻醉作用加剧了并且恶化,麻醉医生则认为术前准备不足或者术中处理导致。很多医院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造成了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防备敌对和自保心理,加深了矛盾。


  第五,技术层面以外的矛盾

 

  目前麻醉医生在国内的地位比之外科有很大差距,不仅不为病人和家属所了解,就是医院内部也为很多人所不知。我总认为外科是攻击性的,外向的,宏观的:切除病灶,易被人理解很直观;而麻醉则是防御性的,内向的,微观的,不为人所知。这也造就了现实中的只知道外科医生的功劳,而不知道“只会打一针”的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和各种危险的处理。

 

  时至今日外科医生早已不必宣传名家辈出,而麻醉界还停留在为自己是麻醉医生而不是“麻醉师”甚或“麻师”的正名科普阶段。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最初麻醉学科和外科学是一家,主刀兼职麻醉,让护士给药才能手术,一人主导全局,后来随着学科发展分工,麻醉学科才从外科中分离并独自发展成为综合学科,反过来也促进了更多更难的手术的开展,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应该说绝大部分医生都是为了患者考虑,只是专业角度和学科立场不同而会有一些争论和矛盾。


  一位麻醉医生的网络签名是:“没有麻不倒的病人,只有醒不来的病人”。这句话很形象深刻。抽药推药谁都会,麻倒后能保证病人在自身疾病、外科手术和麻醉作用三重压力下平安醒来,靠的是病人、外科和麻醉科的医护三方理解信任协调共同换来的。

 

作者:张森

 

小学考卷竟然这样黑医生! 返回列表 《柳叶刀》:孕妇肥胖有多麻烦...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